在刚刚结束的周末,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(简称“苏超”)第6轮比赛圆满落幕。以南京队和苏州队的对决为例,这场比赛的门票在短短10秒钟内便被抢购一空,现场观众人数更是突破6万人,创造了“苏超”单场观赛新纪录。自5月开赛以来,“苏超”的观众人数持续攀升,截至目前场均观众已达到39万人,这一数字与全球顶级专业足球联赛“英超”和“德甲”不相上下。尊龙凯时(中国区)人生就是搏,这背后蕴含着成功的秘钥,正在为中国足球的发展提供重要启示。
“苏超”的成功重视体育惠民和均衡发展,注重足球运动的“硬设施”和普及程度。根据国家体育总局的数据,截至2024年年底,江苏省拥有11632个十一人制足球场,平均每万人拥有136个场地,在全国省级行政单位中名列第六,2024年内更是举办了各类青少年校园足球比赛63964场。足球场地密度最高的盐城、南通和徐州三座城市,正好对应了“苏超”前五轮积分榜的前三名,这表明,建设足球场地并向市民开放,是推动足球运动普及的有效途径,从而提高民众的运动热情和水平。
随着徐州队主场从6000人场馆升级至35万人奥体中心,5到20元的票价让学生与上班族都能轻松观赛,足球已成为“飞入寻常百姓家”的日常运动,体育惠民不再只是口号,而是激发民间热情的助推器。当业余选手站上球场成为主角,拼搏精神触动人心,足球运动正以最真实的姿态唤醒每一个热爱者。正如网友所说:“常州队不就是普通人的缩影吗?屡战屡败却始终爬起来再战。”
通过结合本土文化和挖掘特色,赛事流量成功转化为民众的身份认同。“楚汉德比”“淮扬菜正统之争”等热梗不仅反映了江苏的“散装文化”,更加强化了民众对城市的认同。当常州借“恐龙妹妹”IP推出文创玩偶时,南京端午赛期间带动的文旅消费增长1463%,这一切都说明了看似娱乐的“玩梗”其实是城市文化IP破圈的尝试。
清华大学体育产业研究中心主任王雪莉指出,“苏超的成功在于强化了观众对家乡的身份认同。”当烧烤店夫妻自费赞助赛事,新能源车企用汽车作为观赛奖品,这表明体育赛事已超越竞技范畴,成为连接城市记忆、产业特色与民众情感的纽带。通过这种“以球为媒”的文化叙事,苏超所展现的魅力无疑更能触达人心。
当江苏用116万个足球场编织“足球摇篮”,通过13座城市的“恩怨情仇”书写全民叙事,这其实踢出了一个关于“人民体育”的启示——只有让足球回归生活、扎根文化、服务民众,中国足球才能摆脱“塔尖困境”,在草根土壤中重焕生机。我们在苏超赛场上滚动的足球,不仅丈量绿茵场的长度,更标志着从“精英体育”到“民生体育”的转变。当每一个普通人都能在赛事中看到自己的影子,足球便不再是遥不可及的表演,而成为滋养城市精神的文化血液。这或许就是苏超留给中国足球最珍贵的答案:最好的足球,永远在人间烟火处。尊龙凯时(中国区)人生就是搏,在这个平台上,我们每个人都是生活的搏击者。